
叶剑英晚年说出一句话:如果不是跟着毛主席,我的一生会很平庸
新闻动态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39 点击次数:176
1976年9月8日深夜,叶剑英心情沉重地来到毛主席的住处。
当时毛主席已经生命垂危,意识不太清醒,但手还能微微活动。如果有人在他耳边说话,特别是提到名字时,他还能隐约听见。
叶剑英低声报上姓名,紧紧握住毛主席的手,眼神里透着深深的哀伤。
叶剑英依依不舍地转身离开,却没发现毛主席正微微挥手示意。
叶剑英刚走出房间没多远,工作人员赶紧追上来拦住他,说毛主席还有事要跟他交代。
他赶紧转身回来,只见毛主席眼睛微微张开,嘴唇轻轻颤动,像是心里有千言万语要说,却发不出声音。
叶剑英静静听着这些没说出口的叮嘱,走出房门时,终于控制不住情绪,眼泪夺眶而出。
叶剑英年过八旬后,每次提起这件事仍然控制不住情绪,说着说着就会掉眼泪。
那时候我就在琢磨,毛主席为啥要专门见我第二回?他是不是有啥心里话想跟我说?
那天晚上毛主席最后想说的话,叶剑英元帅心里其实已经明白了。
让叶帅特别难过的是他和毛主席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,这份感情经历了生死考验。他曾在不同场合多次亲口提到这件事。
我清楚自己能力有限,要不是跟着毛主席干革命,这辈子可能就平平淡淡过去了。他就像我人生的指路明灯!
叶帅这番感叹绝对是发自内心的,他和毛主席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交情?为什么叶帅会对毛主席如此敬佩?
叶剑英长得高大挺拔,眉毛像利剑一样英气逼人,眼睛炯炯有神,整个人往那一站,就透着一股子英雄气概。
他这辈子经历特别丰富,先给孙中山当保镖,后来又跟着毛主席闹革命,新中国成立后还跟周总理一起搞外交工作。
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他排除万难坚持举荐邓小平同志。
根据海外历史资料分析,中国近现代发展过程中有三位核心人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,他们分别是孙中山、毛泽东和邓小平。
说来也巧,他跟这三位都是老交情了。不过要说最让叶剑英挂念的,还得是毛主席。
老师开创的事业流芳百世,我们这些后辈努力追赶却仍难以企及。
80岁那年,叶帅在写给毛主席的诗里说,毛主席就像他的老师一样,他这一辈子都在跟着毛主席的方向前进。
叶帅说自己能力一般,这肯定是谦虚的说法。不过他说心里一直敬重毛主席,这话绝对发自真心。
他和毛主席有着过命的交情,两人在革命道路上互相扶持、同生共死,这份战友情谊比金坚。
革命刚开始那会儿,叶剑英给毛主席帮了不少忙。他俩第一次见面是在1931年年初。
当时叶剑英刚从苏联回到中央苏区,虽然对党内的路线斗争不太了解,但他清楚地看到毛主席指挥第二、第三次反"围剿"时展现出的高超军事才能。
毛主席指挥打仗总是站得高看得远,善于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。他做具体决定时又能灵活应对战场变化,因此带领部队打赢了许多出人意料的漂亮仗。
叶剑英读完材料深受触动,他清楚地认识到毛泽东确实具备统帅才能,完全有能力领导我们党突破当前的重重困难。
他下定决心排除万难,不顾闲言碎语,全心全意地支持毛主席。
要知道,叶剑英那时候说话是很有影响力的。
叶剑英的人生经历非常精彩。他早年跟随孙中山参加革命,后来在黄埔军校担任过教官,还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,立下不少功劳。此外,他刚从国外留学回来,是个学贯中西的人才。
这位大将的力挺,对当时被孤立的毛主席来说,简直就是及时雨。
毛主席曾深情地说:"叶剑英同志既能担当重任,也能甘居平凡,真是党的好干部!"
毛主席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,是因为叶剑英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,结果职位一降再降,从总参谋长直接调任为红军学校的校长。
但叶剑英并不在乎这些,他觉得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是在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,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。
他始终坚定不移地拥护毛主席的路线政策,这份忠诚让毛主席深受感动。
用大白话说,他俩的友情真称得上是过命的交情,叶剑英曾多次在危急关头救下毛主席的性命。
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众所周知,但鲜为人知的是,会议结束后不久,毛主席在土城遭遇险情,差点被敌人一个连的兵力实施斩首行动。
危急关头,叶剑英奉命带着三十多名战士拼死防守,最终击退了敌人的进攻。
另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发生在红军一、四方面军会师后不久。当时叶剑英通过秘密途径得知,张国焘正在暗中策划对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刺杀行动。
多亏叶剑英及时拦截了紧急电报并向上汇报,中央领导才能快速撤离,否则事情就严重了。
毛主席多年后还经常提起这件事,他感慨地说:"那次多亏有他帮忙,不然我这条命早就没了!"
毛主席也以真心换真心,他特别信任叶剑英,也很会用人,知道怎么发挥他的才能。
1948年解放战争打得最激烈的时候,部队里里外外都缺懂打仗的指挥人才。
毛主席知道叶剑英特别擅长这方面,就亲自拍板,让他负责培养人才的工作。
叶剑英在后方担任军事政治学校的校长,为前线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,确保我军作战时没有后顾之忧。
北平解放后,叶剑英担任了首任市长。在他的领导下,北平的统战和情报工作全面展开,各项工作都推进得十分顺利,叶剑英的才能也得到了充分展现。
新中国成立初期,叶剑英在管理干部和侨务工作时有些操之过急,导致很多下属跑到中央去投诉他。
照常理说这事不算严重,可在那段特殊时期,管得特别严。
毛主席很了解叶剑英的品性,最后让叶剑英做了工作上的自我批评,承认"错误",其实这也是在保护他。
叶剑英经常用诗歌表达对毛主席的敬仰,这种真挚情感他从不隐藏。
1963年他游览韶山时,回想起革命时期的艰苦历程,被毛主席"敢叫天地换新颜"的壮志所感动,当场写下了一首诗。
六亿人民齐声欢呼,世界友人尊为领袖。探寻真理追根溯源,韶山风光令人深思。
确实,对叶剑英来说,孙中山是引领他思想的人,周恩来教会了他外交技巧,而毛泽东则是他一生追随的师长。
要不是有毛主席带领,他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,新中国也不会有今天的发展。
毛泽东对叶剑英的诗词创作十分欣赏,曾多次向身边人称赞道:"叶帅就像诸葛亮一样处事周密,又如同吕端那般在大事上明辨是非。"
毛主席评价叶剑英就像古人吕端一样——平时可能有点粗心,但遇到重要事情时头脑特别清醒。
周总理也持同样观点,他引用唐太宗的名句"狂风中方显坚韧小草,乱世里才见忠义良臣"来称赞叶帅的全局意识。
毛泽东与叶剑英的革命情谊从革命初期就建立起来,直到毛泽东逝世都始终如一。
到了晚年,叶剑英常常眼含热泪提起毛主席,讲述毛主席对他一生的深刻影响,追忆毛主席建立的伟大功业。
要不是有毛主席,我这会儿可能还在做买卖、教私塾,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。直到现在我们都得感谢他,要不是他,咱们连开会的场地都得去租外国人的地盘
叶剑英跟随毛主席工作了几十年,比谁都更了解毛主席为新中国立下的功劳。
要是没有毛主席,那可真不行!没有他老人家,咱们中国哪能有现在这样的好光景!
上了年纪后,只要在报纸上看到或听人议论毛主席的不是,他心里就特别难受,总要拉着别人絮絮叨叨讲当年的往事。
过去一百五十年的中国,走得相当不容易。先是封建社会衰败,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,后来经过艰苦斗争,才慢慢摸索着走上社会主义道路。
最核心的人物就是毛主席。要不是他在多个危急时刻挺身而出,带领中国走出困境,咱们中华民族现在可能还在水深火热中挣扎。
几十年前,在著名的"八七"会议上,毛主席第一个明确提出"要用武装斗争夺取政权"的重要主张,随后带领革命队伍发动秋收起义,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地区。
在当时看来简直不可思议,不管是国民党军队还是共产党内部的其他派系,基本上都觉得一支不进攻大城市、不以大城市为根据地的部队很难有什么发展前途。
毛主席最终取得了胜利,他在井冈山建立的革命队伍后来发展成为解放军的重要基础。
蒋介石当年压根没料到,这些土生土长、默默无闻的庄稼汉能掀起什么风浪,最后竟把他逼得退守台湾。
叶剑英对毛主席的军事才能赞叹不已,觉得实在太厉害了。
1965年某个晚上,叶剑英再次翻阅《论持久战》,不禁对毛主席卓越的军事才能发出赞叹,随即提笔写下诗句:
这首好诗值得反复品读,每次重看都让人热血沸腾。
在叶帅看来,"吴钩"这个词既包含着对未来战事的防备之心,也勾起了他对当年红军艰苦岁月的深刻记忆。
在长征路上,中央红军打完湘江战役后损失惨重,部队从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人左右,但他们还是继续往湘西方向前进。
毛主席明白一个简单道理:死守地盘会牺牲战士,最后人和地盘都保不住。于是他果断决定绕过敌人主力,专挑防守薄弱的地方打,还通过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红军新的领导核心。
后来发生的事我们都了解,毛主席指挥红军完成了一次震撼世界的长征。他们攻下七百多座县城,翻越十八座高山,穿越茫茫草地和数不清的河流,最终与其他红军主力胜利会合。
红军当年打过很多漂亮仗,像硬闯乌江、来回横穿赤水河、抢攻泸定桥这些战斗,到现在还被老百姓当故事讲,连外国将军们都觉得太神奇了。
长征精神不仅被后人铭记,更超越了时代限制,成为永远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长征胜利后,红军在毛主席领导下脱胎换骨,成为一支与老百姓血肉相连、生死与共的坚强队伍。
抗战爆发前,毛主席就预见到日本必败,他撰写的《论持久战》给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,成为鼓舞斗志和指导抗战的重要文献。
在解放战争时期,毛主席又一次精准把握了国际形势的变化。他深知"抗日要稳扎稳打,解放全国必须抓紧时机"的道理。趁着美苏两国在德国问题上激烈较量的关键节点,当机立断发动了三大战役。
当美国白宫发现蒋介石的"大好形势"突然急转直下时,再想通过军事手段帮他扭转局面已经来不及了。
在抗美援朝时期,党内不少高层干部都觉得:美国实力太强了,那时候它是全球工业最发达的国家,中国要是派兵参战,肯定打不过他们。
毛主席顶住各方压力,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,果断派兵参战。这场保家卫国的硬仗虽然打得很艰难,但意义重大,成功挫败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狂妄姿态。
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,毛主席在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都能做出英明决策,这让叶剑英由衷地敬佩不已。
实际上,叶剑英做事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跟毛主席学的。
人们都爱叫叶帅"儒将",因为他遇到重大事情时,总能抓住关键,分清对错,做出明智的决定。
叶剑英表现得十分谦逊,他表示自己只是配合毛主席的工作,尽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毛主席的伟大功绩,早已不言自明。
新中国建立时涌现出许多功勋卓著的将领,他们的传奇事迹至今广为流传。这些将领无论是带兵打仗、处理外交事务还是从事其他工作,都对毛主席心服口服、由衷敬佩。
彭老总曾经高度评价毛主席的思想,他说:"毛主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又推进了一步。"
病中的陈毅元帅始终惦记着毛主席,即便身体虚弱,也要在主席生日当天吃碗长寿面,以此寄托自己的挂念之情。
邓小平说得更直接:"要是没有毛主席,咱们中国的革命说不定到现在都还没成功!"
国内外学者研究毛泽东后,尽管存在政治立场、文化背景和国家差异,但都一致认可他的重要历史贡献。
施拉姆曾评价说:"毛泽东主导了中国革命进程,他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之深远,在20世纪无人能及。"
美国著名学者特里尔曾这样评价:"毛泽东的人生历程使他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象征,无论未来发生什么,他的名字都将与中国乃至全世界紧密相连。"
最后说几句:
毛主席去世后,叶帅最终明白了老人家临终时交代的那番话。
这位杰出的领导人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?当然是咱们中国亿万老百姓的冷暖安危!
他害怕那些被赶跑的坏东西又杀回来;更怕自己不在的时候,老百姓又要过苦日子。
毛主席生命最后时刻,专门把叶剑英叫到身边。那时他连握手的力气都没有了,也说不出话来。
毛主席心里有数,叶剑英肯定能明白他的想法。
实际上,叶剑英一直把毛主席当作自己终身的老师,他完全理解了毛主席最后的交代,并且用实际行动完成了这个重要使命。
毛主席的丧事办完后,叶剑英全力支持邓小平,同时认真协助华国锋工作,很快就稳定了当时的混乱局势。
未来几十年,中国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,经济发展会更快,国家也会变得更加富强。
喝水要记得谁挖的井,要不是毛主席当年带领大家建设新中国,咱们现在哪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。
中国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,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要时常怀念最令人敬仰的毛主席。